冰水转换只是亮点之一,国家游泳中心多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是最早开赛、最晚完赛的场馆。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是最早开赛、最晚结束、单日运行时间最长、竞赛单元最多、冰面质量要求最高的冰上场馆,承担了混双、男子、女子冰壶和轮椅冰壶项目的比赛任务。

“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上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可同时运行的“双奥场馆”。赛时运行期间,基础设施、冰面质量、形象景观、赛事组织、服务保障得到了世界冰壶联合会、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

得益于“水冰转换”等科技创新,国家游泳中心可以在“水立方”、“冰立方”两个角色间完美切换,春夏秋三个季节开展水上项目,冬季开展冰上项目。此外,场馆南广场的地下空间新建成了冰上运动中心,设立了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成为推广冰壶运动的殿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国家游泳中心是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定会在冬奥赛后留下更加宝贵的奥运遗产。

北京冬奥会冰壶赛场模型。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水冰转换”,无数次讨论和灵感碰撞的结果

国家游泳中心承载了北京年奥运会的诸多美好回忆,曾承办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比赛,见证过中国跳水“梦之队”的辉煌战绩以及多项游泳世界纪录的诞生。自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水立方”迎来新的任务和挑战,变身“冰立方”,承接冬奥会冰壶比赛。

关于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世界冰壶联合会有多达29项技术标准,其中一项标准明确写着:场地倾向使用混凝土基层,其他方案应征求同意。而放眼历届冬奥会,冰壶场地无一例外采用了永久的混凝土基层。

如果遵循惯例,“水立方”要放弃原有的水上功能,在游泳池内浇筑混凝土。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和所有人一样,无法接受这样的方案,那意味着放弃这座夏奥场馆的“魂”。无数次讨论和灵感碰撞过后,“水冰转换”的思路应运而生。

提出新的思路只是第一步,将“中国方案”变成现实,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的标准,并得到世界冰壶联合会、国际奥委会的认可才算成功。科技攻关由此开始。

国家游泳中心联合多个部门和单位设立多个课题项目,开展前期论证,进行了多次转换试验,确定并细化方案。年7月,“水立方”开始场馆升级改造,为“水冰转换”铺路。年底,场馆第一次完成游泳池与冰场的转换,耗时近60天。

“水冰转换”的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分为放空池水、搭建钢架和支撑结构、铺设保温层和防水层、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制作冰面等5个步骤,前后近20道工序,每道工序又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

以搭建钢架和支撑结构为例,为了满足冰壶项目对冰面平整度的严苛要求,支撑冰面的可转换钢结构由根H形特制钢材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紧固结实,随后安装预制混凝土板。

安装过程中,施工团队运用了动态捕捉、激光跟踪仪等新型测量手段,使可转换钢结构的精度达到毫米级。钢结构堆载实验中,加上每平方米一吨的荷载,钢结构的变形仅有1.6毫米,大大低于3.0毫米的要求。

完成搭载冰面的“骨架”后,按照类似的精度要求,在预制混凝土板之上,紧接着铺设保温层、隔水层等,并安装可拆装的制冰系统,最后由制冰师完成制冰。

北京冬奥会前,国家游泳中心成功进行了三次“水冰转换”。随着施工流程、安装技术的优化,目前已经可以在20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水冰转换”。“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曾是遥不可及的难题,如今变得越来越简单。

升级改造,温湿声光电等都有要求

将游泳池转换成冰壶场地,国家游泳中心的改造并非只有这一点。由于游泳和冰壶比赛对温度、湿度、光照、声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大不相同,除了场内的“水冰转换”,“水立方”还对多个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冰壶场地的冰面温度要求零下8.5摄氏度,冰面上方1.5米处在8至12摄氏度之间,观众席温度在16至18摄氏度之间,露点温度为零下4摄氏度,冰面上方风速不高于0.2米/秒,湿度为35%,整体环境要求低温低湿。

这与游泳比赛的高温高湿环境有非常大的差异,于是,国家游泳中心对场馆的空调、除湿、送风等系统大规模改造。基于场馆特殊的膜结构,国家游泳中心还对屋顶膜结构及墙面板之间的缝隙进行了封堵,对比赛大厅一层及池岸层的出入口进行了物理改造,增加室内外空气隔离设施。

据“冰立方”改造项目经理刘军介绍,冰面温度通过制冰机、制冰管中的冷媒调节,冰面上方1.5米处温湿度由外围制冷机、除湿机、空调机组相互配合调整,再通过布袋风管送风到场馆内,观众席温度由座椅下送风口控制。通过遍布整个场馆的传感器以及智能系统,实现对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

冰壶比赛对场地照明的要求比较高,国家游泳中心的照明设施同样需要改造升级。比赛大厅的体育照明原来是金卤灯,全部更换为LED灯,节能的同时满足冬奥会比赛的转播要求。

冰壶运动员在比赛期间沟通战术,除了利用随身佩戴的对讲设备,还需要呼喊队友。国际冰壶联合会要求冰壶场地的回响时间在1.6秒以内,国家游泳中心为此设立了建筑声学研究项目,在场馆内采用最先进的建筑吸声材料覆盖固定区域,以达到冬奥会标准。

场馆东侧的大屏幕面积平方米,可以真实尺寸展现4条赛道大本营的实时画面。图/黄珩

科技冬奥,大屏幕将冰壶赛道“立”起来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冰立方”经历了27个比赛日,共举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场,接待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名运动员。场馆共完成浇冰次,实施无障碍改造30处,铺设无障碍坡道米,累计服务观众余人次,接待媒体余人次。

张志国是“冰立方”水暖通风、制冰除湿主管,水暖通风、制冰除湿这样的名词听起来简单,但对于“冰立方”这座体量如此之大的冬奥场馆来说,里面大有学问,也是保证冰壶赛道质量、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从1月14日提前进入闭环起,张志国和团队成员比制冰师更早到达场馆,比赛结束后一个半小时才离开场馆。他们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