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设性别平等的学校文化,鼓励女生参加体育运动,我们还修改了学校篮球联赛的规则,每场比赛分三节,第一节男生比;第二节女生比;第三节男生女生混合比,场上的女生不得少于两人。”
前天下午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参加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座谈会,桐梓四中雷文林副校长介绍经验,谈了上面的做法。
随后娄山中学一位姓胡的副校长发言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男生女生体能上有明显差异,篮球比赛有激烈的身体对抗,男女生混合比,容易受伤。
雷校长反映实际效果很好,男生女生团结拼搏,班级和谐向上;胡校长则坚持只具有娱乐性,不可能真比。
开展男女生混合篮球赛究竟合不合适呢?这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男女混合运动项目不断增加是国际体育发展的趋势。
年东京奥运会将新增9个男女混合项目,包括乒乓球混合双打、游泳4x米混合接力、射箭混合团体赛、田径4x米混合接力、柔道混合团体赛、铁人三项混合团体接力和三个男子射击项目改成的男女混合项目。男女混合项目数量比里约奥运会翻一番,达到18个。
还有两个男子拳击小项、三个男子皮划艇小项、一个男子赛艇小项均改为女子项目。
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女性比例过去30年来大幅增加,从年汉城奥运会的26.1%到年里约奥运会的45.2%,东京奥运会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48.8%。
奥运会比赛朝着男女比例均等的方向改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我很高兴看到东京奥运会更加年轻化、都市化并吸引更多女性参与。”
国内外不少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和体育工作者,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也正积极鼓励女生参与,增加男女生混合运动项目,其中就包括足球、篮球等。
那么,中小学男女生混合进行篮球这类有身体对抗的比赛会不会增加(女生)受伤的风险呢?
成年男性和女性的确存在体能上的平均差异。
注意是“成年男女”。未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与女孩在体能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等生理因素会引起体能的性别分化。因此,未进入或刚进入青春期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还无需考虑体能的性别差异。
那高中生呢?这就要特别注意“平均差异”。进入青春期一段时间后,体能的性别分化渐趋明显,但呈现出的性别差异属于平均差异,且体能的个体差异要远远大于性别平均差异。
简言之,具体到一场篮球赛最悬殊的体能差距,分性别比赛完全有可能比男女混合比赛还更大些。
就拿身高来说吧,设想上场的都是中国男女篮的主力队员。如果男子比赛最高的是易建联(2米13),最矮的是赵继伟(1米85);女子比赛最高的是韩旭(2米07),最矮的是杨力维(1米76);混合比赛最高的还是易建联,最矮的是邵婷(1米88),场上队员身高最大差距分别为28厘米、31厘米和25厘米,混合比赛差距反而最小。
篮球比赛对抗有风险,但男女生混合比赛并不会比分性别比赛风险更大。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视。
男性与女性运动能力(包括体能和技能)存在的现实差异绝不仅仅是生理因素造成的,社会文化建构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鼓励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对抗性强的项目;增加男女混合项目,将有利于缩小运动能力现存的性别差异,同时促进不同性别的和谐互动,有力推动性别平等。
秋高气爽,正是很多中小学举办校运会、篮球赛、足球赛的黄金时节,真希望能看到更多男生女生同场竞技的身影。
你们学校不妨也来试试吧。
.11.3
相关阅读
男子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启示
女球员赛场换衣露出的性别歧视
“男孩要健壮,女孩要健美”辨析
冯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