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力,心中有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记者牢记党的嘱托,肩负职责使命,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抒写时代,亲历并见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年——
他们穿梭在湘西的土家苗寨,记录脱贫攻坚战的艰辛与伟大;
他们行走于“一江一湖四水”,展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美湖南;
他们逆行战疫一线,捕捉镜头下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心;
他们出征奥运,见证中国力量的自信自强;
……
告别“铅与火”,跨过“光与电”,拥抱“端与云”,礼赞每一个历史性成就,致敬每一次历史性跨越。10年来,湖南新闻工作者不断书写着新时代的“湖南日记”,标注出党报砥砺前行的鲜红底色。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6位一线记者,用生动的故事、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他们眼中的湖湘巨变,致敬奋发有为新时代,不忘初心再出发!
湖南日报湘西分社记者向莉君——
我在十八洞村看变化
国庆假期后,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们依旧忙碌。
打扫屋子、开发新菜品,“感党恩”农家乐里,杨超文正为接下来的节假日做准备。
从外出打工,到回村开办第一家农家乐“幸福人家”、第二家农家乐“感党恩”;从简单地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到开发特色菜品、打造全竹宴,杨超文把农家乐办出了十八洞特色。
十八洞的村民们,总是在开动脑筋,怎样让日子越过越好。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是我去得最多、也写得最多的一个村。每次去,总能欣喜地看到村里的变化。
“要读书才有用。”这是今年春节,我在十八洞村采访时,村民杨正邦发出的感慨。
他家火塘边的墙壁上,整整齐齐地贴满了奖状。“书法比赛、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的奖状……”杨正邦介绍,这些奖状的小主人,是他上初中的女儿。
被贫穷羁绊过的十八洞村人,深知知识的可贵。
十八洞小学越办越好,村里的农家书屋成了孩子们最常去的地方。这些年,村里陆续考取了35名大学生。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种植养殖、苗绣、劳务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长至年的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零到余万元的突破。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坦言:“这些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和同事们把这些“想都不敢想”的事,用文字、照片、视频、新媒体产品呈现在湖南日报全媒体各个平台上,真实记录下这个深度贫困的苗乡蝶变为小康示范村寨的历史印记。
一次次漫步十八洞村,乡亲们的思变、求变、豁达、自信,是我感受最深的。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十八洞村村民们正迎着甜蜜的秋风,走在幸福大道上。
湖南日报经济频道记者曹娴——
金山银山的“答案”藏在绿水青山之间
洞庭湖烟波浩渺,却一度被大量欧美黑杨侵占。欧美黑杨作为造纸原材料引进,“隐藏身份”却是“湿地抽水机”。
由于欧美黑杨加速了湿地陆地化,破坏鱼类繁育场,让候鸟无处安栖,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年7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清除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9.05万亩欧美黑杨。
年7月,我乘船进入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上欣喜地看到,曾经遍布湖区的欧美黑杨已经难见踪影,湿地生态修复卓有成效。
在随后的深入采访中,常德市汉寿县的余青山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2万多亩欧美黑杨中,余青山种了约一半。
“刚得知要砍杨树的时候,心里真的很难受!”生在洞庭湖,长在洞庭湖,余青山算清楚生态账,带头清理掉自家几万亩欧美黑杨,形成良好示范效应。“这是无愧、无怨、无悔的选择,保护生态最重要。”余青山言语朴实却动人。
保护生态最重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已经化作三湘大地的生动实践,成为湖湘儿女的自觉行动。
这些年,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