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14岁少女的遗书”在社交平台热传,文字让人揪心。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打在背上还行;被皮带或电线抽时腿上最疼,然后是背上,最后是双臂;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众,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声骂最难听的话,还说的冠冕堂皇,最后是耍泼妇……”
“孩子喜欢的玩耍方式一直在变,我们满意的作业量一直在改,流传下来的却是上一辈的那句‘我们在你们这个岁数时没有怎么怎么样,所以现在才怎么怎么样,因此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
“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
这位14岁初中女生因为在学业方面不堪父母的高压和辱骂,写下三页遗书后跳楼自杀。
遗书中,女孩一笔一划写下的控诉,平静又绝望。冷静的语言和流畅的字句背后,堆砌的大概是旁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令人感到无比心疼。
哪怕在最后的诀别,女孩也周全地安排着周围的大事小情。
考虑着羽毛球课没听完,成年人也能听,让父母去听掉以免浪费;说自己走了不会赖在家里让房子变成凶宅,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嘱咐父母把自己借来的书还给学校,麻烦给老师说声谢谢;自己剩下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买棒棒糖,连好吃的牌子也不忘告诉……
然而,这样细腻善良的女孩,永远地与这个世界辞别了。令人更加痛心的是,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发不止。
年4月17日,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高中男孩桥边纵身跳下,桥上只留下痛哭捶地的母亲。
据死者母亲反映,儿子汤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被老师告知了家长。母亲得知此事后,在接儿子回家的途中对其进行批评。男孩在与母亲在车内发生争吵后一时激动,打开了车门,直奔桥边一跃而下,没有任何思考的动作。
年8月22日,四川泸县一名15岁女生从25楼跳下,父亲在楼下试图营救女儿也被砸伤,两人均抢救无效。
事发前,女孩曾在QQ空间发消息说“世界,再见…”。
年2月18日中午,江苏扬州一名11岁女孩疑因假期作业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打开家中窗户,从19楼跳下。
待家人从楼上跑下时,女孩已经躺在血泊中一动不动,父母顿时瘫坐在地,哭声响彻整个小区。急救车到场后,医生检查发现女孩已经全身粉碎性骨折,且无呼吸心跳。
年5月9日傍晚,四川成都第四十九中16岁学生小林从知行楼高空坠落,在医生赶来时已无生命体征。他右侧裤包内遗留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青少年自杀,一个都太多!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约1.5万名学生做的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曾经考虑过自杀,6.5%曾为自杀做过计划。
美国的数据非常类似,自杀从年开始升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据TempleUniversity学校心理学博士,加州弗里蒙特市(Fremont)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谢刚介绍,青少年悲剧事件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绝大多数事件,都可以在更前面的阶段预防。青少年自杀,“一个,都太多了!”
国内年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统计数据表明,导致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并不是心理障碍(也称为心理疾病),而是教师行为失当、学业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冲动行为。也就是说,心理热线和精神科医生干预虽然重要,但绝大多数的自杀是完全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