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这是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
位于北京中轴线西侧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在此举办,而在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它将变为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的“冰立方”。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北京为保留“双奥”遗产而进行的大胆尝试和艰辛试验。
11月11日,“冰立方”内原泳池已转换成4条冰壶赛道,看台区下方的蓝色布袋风管为除湿系统,送入干冷空气,并将大厅内的湿热空气带出去。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张艺/摄
近日,记者探访“冰立方”,原先50米长、25米宽、约3米深的泳池已改造成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水冰转换”的奥秘就在于可转换的冰面。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改造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这是通过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实现的。这样的模式也使转换材料得以重复利用,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
“水冰转换”的技术此前未有。“年以前,大家在筹备初期是很担忧的,国际奥委会并不完全支持这个计划。”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场馆运行团队后勤副主任杨奇勇说。
从年到年,这里连续10年举办跳水和游泳比赛,在杨奇勇看来,这里是中国游泳的一块福地。
杨奇勇回忆,国际奥委会也理解我们对于保留两届奥运遗产的迫切愿望,双方商量下来,做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就用可转换的方式。如果失败的话,就用传统的方法,浇灌混凝土搭楼板。
11月11日,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场馆运行团队后勤副主任杨奇勇向记者介绍“冰立方”改造情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摄
年,中建一局施工团队配合国家游泳中心、国内外专家一道进行了相关试验,在钢、木、铝等多个方案中,最终选择了目前钢结构加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结构体系。
在泳池里“搭架子”看似简单,但这套冰场可转换钢结构的设计考量和安装精度堪称精密。如何保证冰面在稳定牢固的同时,还能达到冬奥会比赛要求?秘密就藏在支撑冰面的可转换钢结构中。
它由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坚固结实。架体搭设完毕后,施工团队进行了荷载试验。结果显示,每平方米增加1吨的荷载,钢结构的最大变形仅有1.6毫米,符合3毫米以内的设计要求。
作为支撑冰面“骨架”的一部分,制冰基础层施工也十分重要。首先要在混凝土预制板面上铺一层PE膜,然后再铺两层挤塑保温板,保温板之上再铺一层PE膜和抗滑移层,最上一层便是制冰管架。看似简单的工序,对施工品质要求极高。
洁白的冰面之下,分别有制冰管、保温层、防水层、预制混凝土块层、钢梁和钢柱,共有吨左右的结构,由个左右的构件拼接而成。
杨奇勇介绍,为了保证安装快、精度高,冰场所有的构件都是“实名制”,每个构件都有自己的